——写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
中越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社会主义邻邦,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建交73年来,由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和精心培育的传统友谊开花结果,并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十六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的指引下取得长足发展。
今年是中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中越领导人加强战略沟通,为新时代中越关系擘画蓝图、引领定向。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越两国秉持平等互利、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精神,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必将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必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密切沟通 常来常往
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中越两国前途相关、命运与共。
近代以来,中越两国都经历了从任人欺凌走向民族独立、从闭关锁国走向改革开放、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艰辛历程。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任务,两国要不忘传统友好初心,牢记共同理想使命,携手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两国关系始终行驶在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快车道上。
2022年10月3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庄重、热烈,巨幅红色背景板上,“友谊勋章”的图案格外醒目。背景板前,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党旗、中越两国国旗整齐排列。
在礼号声中,在中越双方嘉宾见证下,习近平总书记郑重为阮富仲总书记佩挂勋章。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友谊勋章”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阮富仲总书记和越南人民的友好感情,象征着中越“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蕴含着两党和两国人民共同追求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
阮富仲总书记在致答辞中表示,这一崇高荣誉体现了中国党、政府和人民对越南党、政府和人民以及包括我在内的越南历届领导人的深情厚谊,也是对越南长期致力于越中友好的巨大鼓舞。我十分荣幸地接受这一崇高荣誉,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同越南人民一道,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巩固深化越中“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共同实现更加光明的前景。
正如胡志明主席所说,“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中越传统友谊是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胡志明主席等双方老一辈领导人亲手缔造的,是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多年来,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就引领中越关系发展达成许多重要共识,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内涵: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越南,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隔近10年再次访越,并实现了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年内互访。习近平总书记密集会晤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谈双边关系,谈党的建设,谈治国理政,谈传统友谊,谈务实合作。双方就当前形势下两党两国的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共同需要、共同任务达成高度共识,新形势下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
——2017年春节前夕,阮富仲在越共十二大连任总书记后首次访华。中越两党总书记以茶会友,话友谊、论时势。茶叙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向阮富仲总书记赠送了胡志明主席1942年手书汉语诗作《走路》的复制品,表达对两国携手前行、合作共赢的希望;
——2017年11月,中共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应邀访越。在古树幽静、绿意盎然的胡志明故居,习近平总书记与阮富仲总书记品茗畅谈,承诺不忘中越传统友谊的“初心”。在胡志明故居的高脚屋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阮富仲总书记送了一份国礼——19期《人民日报》。16期泛黄的报纸,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访华时的报道;3期留有墨香的报纸,是2017年1月阮富仲总书记访华时的报道。在河内越共中央驻地的会谈桌一侧,同阮富仲总书记并排而坐的还有7位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阮富仲总书记解释说,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期间,越南安排不同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陪同出席活动,确保每位都能听到重要指导意见;
——2022年,阮富仲总书记应邀率领越方领导人作为中共二十大后第一个元首级代表团访华,实现了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将中国作为其连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首访国家的承诺。在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阮富仲总书记一一介绍中共中央新晋政治局常委的同志。阮富仲对政治局常委们致以衷心祝贺,表示越共中央愿同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携手努力,推动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取得新成果、迈向新高度;
中越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常到邻居家串门、常到同志家做客,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一段佳话:
——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到河内胡志明故居,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三度以茶会友,共话友谊,共谈理想,共论时势,为两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上,携手传承好传统友谊,共同引领中越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指明方向。
——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每逢新春佳节互致问候,数次实现历史性互访,达成的广泛共识已经转化为两国交流合作的累累硕果,充分展现了中越社会主义邻邦是高度互信的同志、互利共赢的伙伴、相知相亲的朋友。
中越都在推进各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把中越关系作为各自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都把对方发展视为自身发展机遇。“中国把越南视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越南把发展对华关系视为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两国在今年6月发布的联合新闻公报中对中越关系给出了清晰界定。
“越中两党理想信念相通,前途命运相关,都在领导各自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前常务副主席冯友富曾多次共同主持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他表示,越南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史无前例的,需要不断探索、革故鼎新,双方深化治党理政交流有利于推动战略沟通和互学互鉴,有利于发展好实现好适合各自国情的兴国之策和强国之路。
携手合作 共谋发展
中越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互通互鉴之道,近有共御外敌之情,今有振兴繁荣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越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党、两国、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展,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
分布在越南南北方的两个经贸合作区,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两廊一圈”加快对接的生动写照。从胡志明市沿高速公路向西南行驶约50公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众多中资企业在这里扎根兴业。作为中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龙江工业区吸引落户企业投资总额达18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约3万个就业岗位。在距离中国边境约220公里的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内,电子、机电等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带动当地1.5万名员工就业,成为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高品质园区。
近年来,中越两国发展战略不断对接,为中越经贸、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不竭动力。两国高层从战略高度就扩大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保持经常性沟通,建立了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等高级别、跨部门协调对接机制和各部门对口合作机制。
中越两国经济关联度大、互补性强,利益融合日益紧密。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四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美元。今年1至10月,中越双边贸易额达到1851亿美元,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日趋活跃。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两国带来的相似机遇和挑战,中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发挥互补优势,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智慧海关、绿色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为新形势下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越两国加强铁路联通、关键矿产等领域合作,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今年8月2日,一辆运行约2700公里的国际货运列车稳稳停靠在越南河内安员车站,运来了数百吨货物,为两国优质产品更便捷地进入对方市场打开新的渠道。两国陆、海、空、网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趋完善,铁路、公路建设加快规划推进。双方不断升格开放边境口岸,并于今年9月宣布启动智慧口岸试点建设。
远望似缟绢垂天,近观如飞珠溅玉——这是欣赏过德天(板约)瀑布的游客发出的赞叹。今年9月,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启动试运营,两国游客可以在合作区内体验5小时跨境游,全方位感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国瀑布带来的视觉冲击。这项合作不仅首次整合两国跨境旅游资源并实现共同开发,也成为中越两国跨境合作的新成果,为中国—东盟合作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探索出一条新路。
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立足本国实际、顺应时代潮流,成功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日益焕发出蓬勃生机。中越深化合作、携手发展,将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有助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
深厚友谊 代代相传
中越边境千年雄关友谊关前,木棉树绽放出鲜红花朵,见证着两国边民、商人、游客往来熙攘的热闹景象,也昭示着中越传统友谊必将跨越历史长河,历久弥深,历久弥新。
今年8月,阮富仲总书记视察友谊关口岸并种下友谊树。他指出,世界上只有越中友谊—友谊关口岸以“友谊”二字命名,这体现了越中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的特殊传统友谊,“越中关系不断发展,完全符合越南人民的愿望,相信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定会越来越深厚”。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越关系也步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实现中越世代友好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两国人民共同愿望。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青年朋友们做两国世代友好的传承者和接班人,为打造中越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使中越友好事业代代相传。”阮富仲总书记说:“希望两国青年密切交往,增进了解,传承友谊,成为创造越中更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不约而同将中越友好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两国青年身上。
“会场内外金星红旗和五星红旗交相辉映,500名越中两国青年代表从陌生到熟悉,共叙友谊,共话未来。”回忆起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阮富仲总书记在河内共同会见参加第十六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的中越青年代表时的场景,越南青年陶文新仍历历在目。通过参与交流活动和深入了解两国传统友好的历史,他认识到青年一代应传承这份珍贵情谊。“做越中传统友谊的传承者、做越中友好合作的推动者、做越中关系未来的建设者,我们青年人责无旁贷。”陶文新说。
“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还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获得月度冠军。”2017年访越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的这一细节,让杜氏清花至今难忘。作为中越人文交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杜氏清花先后在广西和北京深造7年。在华学习期间,杜氏清花参与录制了多个中国电视节目,并在学成回国后将《春天的芭蕾》等中国优秀歌曲带上越南艺术舞台。优美的旋律和美妙的声音,不断拉近中越两国观众的心灵距离。杜氏清花自信地说:“我会把更多优秀的中国歌曲带到越南,也会把越南丰富的民歌资源介绍到中国,为增进两国民间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烈日炎炎的河内,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越南青年陈儒决在中国东北林业大学先后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热情,让这名越南青年感受到温暖。完成学业回到越南后,陈儒决创办了自己的中文培训机构,帮助更多越南年轻人实现学习中文、到中国留学的梦想。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名越南学生在这里学习后通过了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考试。他还帮助更多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进修的机会。
今年11月1日,与越南老街省隔河相望的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举办了云南省边境幸福村体育嘉年华三人篮球赛,中越两国青年以篮球为媒,结识新朋友。他们还深入边境村镇,感受射弩、陀螺、爬花杆、磨秋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在参与和体验中更多了解中国。
同一天,“同唱一首歌”中国—东盟青年影视歌会在河内举行,中越两国青年学生等约400人以经典影视作品为媒同唱一首歌。中国电影《花样年华》《梁祝》《大鱼海棠》的主题曲及《我家在云山》等越南经典民歌婉转悠扬;伴着在越南热播的中国古装剧《楚乔传》主题曲,越南国家歌舞剧院舞蹈队舞姿曼妙;越南新活力民族乐团则用中越两国民族乐器奏响《男儿当自强》等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曲目……河内大学副校长阮进勇在致辞中表示,越中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越中青年通过交流两国的影视歌曲,了解并学习彼此优秀艺术文化,这将有助于越中青年们的友好交往,加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从数千人参与过的中越青年友好会见,到近万名青年代表参加的中越青年大联欢,再到越来越多的两国年轻人选择学习对方语言、赴对方国家旅行和留学、喜爱对方国家的影视综艺作品,两国青年和人文交流渠道不断拓宽,交往范围越来越广。
面向未来,两国人民必将进一步加深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必将进一步增强对中越友好历史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理解中越关系“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的历史与时代意涵,并从中实现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越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两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守望相助、携手前行。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越南革新开放处于关键期,中越合作面临关键历史机遇。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此访必将为中越关系未来发展把稳政治方向,丰富合作内涵,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事业,守护好地区和平与发展红利,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 【编辑:唐炜妮】
中新网上海12月10日电 题:外籍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浦东书写新时代人才答卷
“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5年,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这里真正是不同文化、环境、人民的融合,在那之后我就知道我想回到中国,特别是回到上海。”多年之后,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品类采购总监Andrei Pavlovets终于得偿所愿,目前他供职于沃尔沃建筑设备位于上海浦东金桥的亚洲总部,“我想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因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上海是中国内地外籍人士居住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拥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外籍人士在沪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国际竞争力。
Andrei告诉记者,之前虽然重返中国让他充满期待,但是他也担心从未到过上海的妻子和孩子,“(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喜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妻子就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这里。“对我们来说,这里的环境是惊人的,生活非常方便”,在职业生涯中,Andrei在加拿大、瑞典、美国、意大利、俄罗斯都曾工作或居住过,不过他觉得“这里是我们住过的最安全的城市和国家”。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选择在这块热土上拼搏奋斗,这背后,有力度的人才政策是关键因素之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让他们在此展业更安心、更放心。
上海浦东金桥地区。金桥股份供图。
“在一家上海的法国企业工作,对于身为日本人的我来出于很大的好奇。”西刻标识设备(上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清水悠这么描述自己来到上海金桥工作的动机。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具备很大潜力,虽然在这里的生活和他之前的预想略有不同,但是同事们的包容,生活上的便利,令他不断从身边发现更好、更有趣的事情,“整体来说,我很满足于现在的情况”。
“90后”的清水悠来自于日本大阪,在上海生活的3年,这里的便利性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上海是一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这里到处都能吃到正宗的日本料理,并且还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餐厅,生活需要的东西,超市商场什么都有,对我们来说是一座生活非常方便的城市。”
一般说起职场“加班”,很多人都会面露无奈表情,但是对于同样经历过“加班”文化的清水悠来说,“中国式加班”却让他更为适应。“在日本,虽然今天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是如果领导还在加班,通常其他人也是不好意思下班的。可是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加班并不是因为领导还在,而是你真的有这么多事情要完成。如果今天的工作做完了,6点下班时间到我就能够准时下班,之后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过我自己的世界,我觉得还是现在的生活比较好”。
年轻人带着好奇心踏上前往上海打拼的旅途,那么对于一头银发的西屋电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亚洲总工程师莫斯塔法·艾迈德(Mostafa Ahmed)来说,十多年来,他每天都在见证和体验着中国的变化。
属牛的莫斯塔法·艾迈德是一名埃及裔美国人、核电领域的资深专家,“我首次来到中国是为了AP1000的核电技术谈判,那是一个非常久远的故事。”莫斯塔法·艾迈德说,2008年1月8日他来到中国,发现上海和他之前想像的完全不同,并且这一待就是15年,“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会后悔的,非常正确的决定”。
管理有序是上海这座城市带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来上海之前,我对这里的了解仅限于报纸广告和电视内容,但真正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这是一座让人愉悦的城市。”莫斯塔法说,到达浦东机场之后,几乎没有滞留,他就顺利完成了清关并拿到了自己的全部行李,一出机场他更是相当顺利地找到了司机,“真的很方便”。
“老实说,我之前对在上海看病就医是有点担心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完全没有必要,这里不仅有顶级的医疗机构,而且一点不比纽约差,有些地方甚至更好。”莫斯塔法说,上海的安全、有序,让我“好像在家里一样”。
在职场上,他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也对中国核电前景有着非常正面的评价,与中国同事融洽的相处让莫斯塔法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莫斯塔法告诉记者,工作中他接触过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不管是结构工程师,还是管道专业、土建方面的工作人员,“只需要稍微指点,(他们)就能非常快地掌握我们提出的要求,并且很快就能把我们的要求转化为相应的执行方案,(这一点)非常棒”。他谦虚地说,中国工程师眼界开阔,掌握的技能也非常全面,“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每天都在学习,无论是从我们的客户,从我们的供应商,还是从我们合作的实验室,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莫斯塔法对于中国的核电工业到目前为止都秉持着积极正面的态度,并且认为中国在核电领域的经验可以给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一些启示。说到未来,他说就算将来有一天回到美国,但他肯定会时不时重返上海,品尝这里的美食体验中国的文化,因为“中国上海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中国3年有余的清水悠在上海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热爱骑行和旅行的他看好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我感觉是有机会的,各方面的机会”。而身处建筑行业周期性低谷的Andrei同样对未来信心十足,“我们知道市场将会回归,行业也会复苏。”
虽然说每一个选择上海的人都有自己形形色色的理由,但是如何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定居于此的外籍人士过上“想要的生活”却是此间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目标,上海浦东正在“走出去”积极引智、“搭起来”乐业平台、“请进来”高端人才,奋力书写人才近悦远来的新时代答卷,为海内外英才汇聚蓄能添力。也正因为如此,就像Andrei所说:“我真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成为世界的创新之都”。(完)